东晋历史全过程讲解(东晋103年的历史过程)
前言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而东晋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是晋朝的继续。
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形式的时间实际是在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司马睿称帝的时间。
永嘉南渡
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而西晋内部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此后,又爆发了永嘉之乱,匈奴大军三攻洛阳,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西晋灭亡。
大批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史称衣冠南渡或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东晋政权,定都建康。
东晋建立期间的人口南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移民人口的总数甚至高达百万人,前后持续了两百年时间。
从夏商周开始,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中心,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经济完全崩溃,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则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这也就使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地区转移!
司马睿建晋
虽说东晋是西晋的继续,但实际上,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庶子,属于司马集团的远亲旁系,身份低微,跟皇位更是隔着十万八千里,西晋时期,司马睿承袭琅琊王爵位,但其空有王爵,却没有实力,没有兵权,那他又是如何称帝建立东晋政权的呢?这还得从八王之乱开始说起!
西晋八王之乱时,宗室为了权利争得你死我活,司马睿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参与家逐,也就躲得远远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混战中侥幸存活!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准备西迎晋惠帝时,想起了司马睿,于是启用司马睿这一支势力,让其驻守大后方,司马睿虽实力有限,但还算会用人,于是就拉上了与其素来交好的琅琊王氏王导替他出谋划策,而王导之于司马睿,犹如诸葛亮之于刘备!
公元307年,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司马睿作为司马越的小弟,顺带也得了不少好处,成为了镇东大将军。
八王之乱后,胡族南下的铁蹄也越来越难以抵抗,西晋政权危在旦夕,于是司马越又安排司马睿管理江东,顺便也为自己留条后路,于此同时,南方的士族也感觉到西晋快要倒台,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类似于孙策的人,来号令江东,以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
显然一开始这个人不会是司马睿,南方世家大族刚开始拥护的是西晋的官员陈敏,而东海王司马越也想借陈敏之手消除对手,于是陈敏就崛起了。但是陈敏崛起后独霸江东,引起了南方大族的不满,于是南方大族则联合司马越一起消灭了陈敏,这样也就为司马睿的南渡扫清了障碍。
这一时期,司马越弑君专权,愈加暴虐,王导等人也预感天下将要大乱,于是卖力地劝说司马睿出镇建邺,最终司马睿和好友王导来到了建康,但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司马睿和王导等流亡的北方士族并不受南方世族的待见,南方世族更是没有把司马睿放在眼里,如何破局并在江东站稳脚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这过程中,王导也就成了关键性的人物。
王导也深知想要在南方站稳脚跟,毕竟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于是王导拉拢了当时在扬州做刺史的堂兄王敦,王敦很有势力,但也为日后的王敦叛乱埋下了伏笔。
此后,王导还拜访拉拢贺循,顾荣等大族代表,并任用他们担任要职,充分的照顾到了他们的利益,获得了大族们的支持,南北士族最终达成了妥协,自此,司马睿总算在建康站稳脚跟。
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王导积极劝说司马睿积极救济前来南方避难的北方贵族,将他们中间有声望的人都集中到自己的府中。
从307年到317年,司马睿陆续吸收了江南贵族的力量,又得到了北方世家大族的认可。所以在西晋灭亡后,北方门阀和南方士族都需要建立一个有力的政治军事集团,以延续自己的实力和利益,于是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权起了东晋政权。
王与马,共天下
在建立东晋政权的过程中,王导的作用明显超过了司马睿,司马睿建立东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着王氏兄弟和各大家族,这期间,王导掌握机要中枢大权,堂兄王敦在外掌管兵权,实际把持了东晋政权,维护了东晋政权的基础。
所以在登基那天,司马睿邀请王导共享龙床,时人称这种现象为“王与马,共天下”。
按照传统的君臣观念,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大臣无论如何都不敢僭越,除非造反,但是“王与马,共天下”其实是特殊时期各方利用聚合相互妥协的产物,也是王导不直接取代司马睿称帝的原因。
而这种君臣共天下的方式,也成为了东晋统治的实际运作模式,是典型的门阀政治。
政权危机
东晋建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民族相互混战,偏安于南方的东晋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并不太平。
对于当时的东晋政权来说,北方的外患仍在,而东晋朝廷依赖世族生存,这也使得不少有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所以在司马睿建立东晋后不久,江南士族的周勰就密谋反叛。
而周勰之所以反叛,还得从他爹周玘说起!
周玘是江东地区的风云人物,西晋时期,江南三叛陆续爆发,但是北方八王相互攻伐,西晋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管理南方的事了,周玘靠着自己的武装势力,把三次叛乱都给平定了,当然周玘身先士卒并不是为了司马氏,而是为了稳定南方政治局势,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
所以,对于司马睿这帮人,周玘根本不放在眼里。
另外,司马睿称帝后,在王导的协调下,南北方大族共同拥立司马睿政权,表面上人心归附,但暗地里矛盾重重,虽然南方世族领袖顾荣等人被东晋委以重任,但权利的核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士族的手里攥着,并且在南方士族的眼里,司马睿等人就像是北方走投无路跑到南方避难的高级难民,如同鸠占鹊巢,周玘认为自己和江东士族立了大功,却反遭司马睿的打压,让周玘内心极度不平衡,于是就心存谋反之心。
但密谋反叛之事很快就遭到了泄露,最终周玘郁郁而终,反叛事业也就落到了其儿子周勰身上。
在周玘死后的一年多,周勰一直伺机准备反叛,而随着北方士族多官身处要职,吴人士族的怨气也越来越重,于是周勰准备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徐馥,周札等人密谋叛乱,但是由于内部不合,并且犹豫不决,最终叛乱还没有开始,就被扼杀在萌芽中。
对于周勰的谋反之罪,司马睿并没有要他的脑袋,考虑到周氏是江南的豪门望族,为了巩固其政权,司马睿也不得不对南方士族让步和妥协,最终也就没有追究此事,也为其在南方大族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相反,周勰叛乱以失败收场,虽毫发无损,但却颜面尽失。
而司马睿和王导通过周勰这件事,也逐渐意识到南方武装势力的威胁,此后,他们对于南方士族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安抚和拉拢,同时还采取了打压分化的手段。
江东世家大族中,最强盛的是周氏和沈氏,为了打压周沈,司马睿有意提拔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此后,王敦又拉拢沈氏的代表沈充,灭掉周氏。南方的两大武力强宗,就此遭到了分化瓦解。
但是东晋朝廷内部并没有因为周沈的分化瓦解而变得稳定,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也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自武昌起兵,以讨伐奸臣为由攻下晋朝都城建康。
此时已经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敦也是位高权重,着实没有更好的理由起兵反叛。
但王敦这人素来桀傲,嚣张跋扈,这就让司马睿很不满,虽王敦和王导对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两人的做事风格截然相反,王导相对持重,虽身居要职但不会触碰司马睿的底线,但掌握军权的王敦则嚣张的没边,并且当时王氏子弟遍布朝野,所以司马睿十分忌惮,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抑制王氏权势,司马睿提拔其他士族的大臣,如刘隗、刁协、戴渊等人以制衡王氏,并防御京师。
这也就让王敦万份怨恨,心里非常不爽。
王敦之乱
于是在322年,王敦以诛杀罪臣之名在武昌发兵,最终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此次事件史称王敦之乱。迫于王敦的武力值,司马睿最终选择了低头,不仅赦免王敦无罪,还给他加封了丞相,而王敦则趁势扶植党羽,铲除异己,扩大自己的权势,司马睿被架空,而面对王敦的控制与羞辱,司马睿最终在323年忧愤而终。
司马睿死后,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而司马睿在临终前,则委任王导担任辅佐大臣。
而此时的王敦虽年事已高,仍然没有放弃谋夺帝位的野心,但是他却得不到各世家大族的支持。相反,晋明帝司马绍是一位英主,为人孝悌,文韬武略,其上台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公元324年,晋明帝乘王敦病重,发兵谋讨王敦,病重的王敦最终战败病死,王敦之乱被平定。
晋明帝司马绍在位期间,虽中央弱势,但其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而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则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巩固皇室权威影响深远。
苏峻之乱
公元32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晋明帝司马绍病逝,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
司马衍即位时年仅五岁,因其年幼故由母亲庾太后临朝摄政,庾太后则提拔其哥哥庾亮;庾太后死后,司马衍则由王导与庾亮共同辅政,此后庾亮排挤王导势力,独揽大权。
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
公元327年,历阳内史苏峻联合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反叛,并于第二年攻破晋都城建康,苏峻在攻入建康之后,麾下的士兵大肆劫掠,都城损毁严重,而小皇帝司马衍也被囚禁于石头城。而当初面对苏峻等人的叛乱,庾亮对于平叛可谓是迷之自信,但结果却让其傻了眼,庾亮只能投奔温峤,并求助于陶侃、温峤等人,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
公元329年,苏峻之乱最终被平定,而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苏峻之乱是外戚庾亮专权,打击异己的结果,这件事几乎使司马氏的统治摇摇欲坠。然而在各方势力损失惨重之后,世家大族与寒族都不再以战争的方式解决矛盾,晋朝迎来了几十年的内部和平时期。
司马衍在位17年,其在位期间诏举贤良,劝课农桑,厉行节俭,政权趋于稳固,又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以失败告终!
公元342年,年仅22岁的司马衍因病驾崩,皇位则由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继承,司马岳是为晋康帝,司马岳在位时间很短,并没有大的政绩,但是他的书法造诣很深,代表作《陆女帖》,被收进宋代《淳化阁帖》。
桓温崛起
公元344年,年仅23岁的司马岳驾崩,其长子司马聃继承皇位,是为晋穆帝。
司马聃即位时年仅两岁,朝政则由母亲褚太后把持,并先后由何充、蔡谟、会稽王司马昱辅政,司马聃在位期间先后由殷浩、褚裒等人对北方及西方的政权进行了数次战争,虽互有胜负,但南北方军事水平仍处于相持阶段。
在346年至347年间,东晋桓温率军伐成汉,成汉末代皇帝李势兵败投降,成汉灭亡,东晋版图有所扩大,桓温也因此声名鹊起。
东晋朝廷担心其势力过于膨胀,于是晋廷视殷浩为心腹,以抗衡桓温,桓温曾多次希望北伐,但晋廷不许,并改以殷浩负责北伐,但均无功而返,桓温则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最终殷浩贬为庶人,此后,内外大权都逐渐集中在桓温手里。
354年,晋廷让桓温掌握北伐大权,桓温则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并打败晋军,最后桓温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收复洛阳,修谒皇陵,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做罢。
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
桓温为了准备篡位,于369年讨伐前燕。
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省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晋之意。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得以保存。
政权动荡
公元361年,年仅19岁的司马聃驾崩,晋成帝司马衍长子司马丕继位,是为晋哀帝。
按理说晋成帝司马衍死后,继承皇位的理应是司马丕,但当时中书令庾冰因害怕失去权势,遂以司马丕年幼为由,拥戴司马丕叔父晋康帝司马岳登基,而司马岳驾崩后,皇位又由期长子司马聃给继承了,所以在司马聃驾崩后,皇太后褚蒜子则下令应该恢复正统,所以扶持了司马丕上位。
司马丕在位期间,下诏减轻田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推行土断后,史称“庚戌土断”,庚戌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的办法,这一政策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司马丕先任命桓温扬州刺史,后又派人让其入朝为宰相,结果桓温不同意,此后桓温的权势和野心逐渐暴露。
但是司马丕这人喜欢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以至于在364年,司马丕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崇德太后褚蒜子摄政,到了365年,司马丕中毒逝世,由于其没有后嗣,皇太后下达诏令,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司马奕是为晋废帝。
但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逐渐掌握朝政,桓温虽数次北伐,但由于晋廷只想偏安,收效甚微。但在这过程中,桓温也在加紧篡位的准备。
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篡位,于369年讨伐前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到了371年,桓温则逼迫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此后,桓温派人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并将他押送至东海王府。
司马奕也就成为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公元372年,时年四十五岁的司马奕因病去世。
司马奕去世后,桓温改立司马昱为帝,而司马昱即位后,多受桓温牵制惶恐不安,桓温主控朝政借机清除异己,在这过程中,司马昱同父异母兄司马晞差点被清除,殷氏和庾氏被灭族一蹶不振,桓温的威势达至高峰,但司马昱无能为力,只能一方面妥协应付于桓温,另一方面又引王坦之、谢安等人与桓温抗衡,而在王谢两大族抵制下,桓温篡夺的野心未能实现。
同年,晋简文帝司马昱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司马昱死后,其儿子司马曜继承帝位,是为晋孝武帝。
门阀斗争
司马曜即位时年仅十一岁,最初仍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到了373年,桓温去世,东晋内部总算转危为安,但桓温虽死,门阀政治的格局依然延续。
由于司马曜年幼,为了防止桓温之弟桓冲等桓氏人物继续专权,谢安在桓温死后请出孝武帝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第三次临朝听政,而谢安和王坦之在拥立孝武帝、匡扶晋室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晋廷实权则由桓氏逐渐转移到王氏和谢氏手中,东晋实权仍由士族门阀把持。
公元375年,王坦死后,谢安势力更强盛,与桓冲分处中外,形成东晋权力结构的平衡。
但谢安当权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有可靠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由于对内要防范仍在荆州盘踞的桓冲势力,对外要对付日益强盛的前秦政权,谢氏对于武力的需求迫在眉睫。
于是在377年,谢安推举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兖州刺史,后又兼领徐州刺史,谢玄则在此期间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北府兵战斗力极强,不仅巩固了陈郡谢氏的势力,更为东晋政权的存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但自司马曜登基以来,就一直面临氐族政权前秦的威胁,随着前秦天王苻坚相继灭掉前凉、代国,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东晋的觊觎之心也就更加强烈。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坚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
淝水之战后,东晋趁北方大乱之机,收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后来由于翟魏、后秦、后燕等胡族政权的反攻加上东晋朝廷的内斗,东晋在淝水战后所收复的淮北土地至孝武帝末年又大部丧失。
淝水之战的胜利延续了东晋王朝的命脉,但内部的权力结构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统治集团的内讧。
主相相持
此后,司马曜为了恢复司马氏皇权,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但他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
公元396年,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年仅三十五岁的司马曜就这样驾崩了。
司马曜驾崩后,其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走向灭亡
但司马德宗生性愚笨,不擅长说话,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他甚至连冬夏的都无法区别,这也导致其大权旁落,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纷纷造反,相继出现了孙卢之乱和桓玄之乱。
桓玄之乱后,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而桓玄的叛变也终于摧毁了东晋的皇权,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司马曜,自立为皇帝,国号楚。
与此同时,刘裕崛起,此后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刘裕灭桓氏后,欲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为取得更高的威望,刘裕为灭晋而进行数次北伐,同时也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统一战争。
从409年至417年期间,刘裕数次北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418年刘裕被封为相国、宋公。
到了419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被刘裕杀死,时年37岁,司马德宗遇弑后,其弟弟司马德文继位为帝,是为晋恭帝。
但事实上,此时的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刘裕大权在握,此后,刘裕改用皇子作镇,使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避免形成割据的局面,而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显然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位,刘裕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司马德文则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存续了103年的东晋至此灭亡。
总结
从东晋时期的大格局来看,东晋王朝大体偏安于南方,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是混战,所以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东晋王朝最终都未能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自曹魏、西晋以来逐渐形成的门阀世族制度,到东晋时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衣冠南渡也造成了南北士族的矛盾对立,内部争权使得皇权旁落,虽东晋时期不乏有诸多名将北伐,但同时受到了内部的干扰和阻碍,收效甚微,而东晋内外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最终也使其走向了灭亡。
但东晋在文化上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 最有效的7个瘦脸动作 30分钟拥有精致小脸 2024-12-28 18:31:35
- 教你锡纸烧烤的做法,在家能吃上肉太幸福了! 2024-12-28 18:21:43
- 如何减肥手臂?找对方法练9个动作,解决手臂赘肉,消灭拜拜肉 2024-12-28 18:08:23
- 怎么样才能去黑头毛孔 ?这些招赶紧pick起来 2024-12-28 17:53:14
- 晨起后常喝一杯蜂蜜水,能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被骗的人有很多 2024-12-28 17: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