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圣泉山旅游风景区 ——怀柔圣泉山人文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9:44:01    

其山,横列秀拔,径曲谷幽,壑浅岩宕,石乜错落,俨然神工雕塑。梁坡沟谷,林木森然,树多松柏,间生橡榆,更有梨桃杏栗,柿枣核桃,还有紫荆榛灌,绣线黄菊丛生覆盖。春时满目苍翠,秋日色彩斑斓。

山坳平缓有致,峰不蔽天,东迎旭日,西送夕辉。正合《说文》所云:山,宣也,宣气散而生万物。圣泉山原称九龙山,山脊走南北,北连三渡河、慕田峪古关要塞,南抵九条绵延之山梁,其形酷似九条游龙腾云翔雾。

明正统元年,该山始建的观音禅寺,因附近有美泉,又名圣泉寺,又因禅寺所在,山水清幽,似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之意境,常被文人雅称为桃源寺。该寺因与红螺、朝阳二寺为近邻,名气渐大,香火盛且信众多。渐而九龙山就被称为圣泉山。

圣泉山南北两峰,南为弥勒顶,北为观音巅。南山坡缓路迂,几步一景,极富变化;北山植被茂密、怪石嶙峋、微风入林、怡情爽身。

圣泉山下,果林蔚然,三季花果,争鲜斗艳。清末怀柔名儒,贡生刘庆堂曾多次登临圣泉山,深被空朦山色所折服,得暇就站在怀沙河岸久久仰望。

他在《望九龙山·之一》诗中写到:“远望秋山满翠微,高低云岭对斜晖。遥知绝顶桃源寺,傍晚禅僧曳杖归。”刘贡生在数次亲历、遥望的同时,还不满足:“山峰缭绕似蓬壶,几欲攀跻怯路迂。安得云林高画手,壁间绘作卧游图(《望九龙山·之二》)。

在诗人的心目中,那山峰缭绕的圣泉山亦如海中的蓬莱仙山,恨不得请来“元季四大家”之 一的山水画家“云林子”,把圣泉山全貌画下来,悬于室壁,供以神游。

圣泉山因古寺幽微而尽显灵气,圣泉寺则因圣泉山的拥护而禅意深浓。因此,圣泉山就了宽仁大善的意象。《韩诗外传》云;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古人把大山比拟为“仁人志士”,是因为大山长期对人类精神和物质的奉献。

由此,我们明白了孔夫子之所以有“仁者乐山”之慨,是因为山本身就是伟大的仁者。

的确,圣泉山就是宽厚的仁者,他以其无限的宽厚,灵智的神韵,为人们提供了丰硕的山珍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可以想见清代那位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自弥勒顶寻径而下吟诵着:“山谷崎岖小径遐,芳林深处少人家。桃源古寺参禅后,踏遍红雪万朵斜。”时,其精神家园是何等的丰富绚烂。


碑文中的地名印证了旧诗文中的“意象”

四季屯贡生傅琛诗稿

1.“层峦叠嶂水回环,名士幽栖在此间。清福几生修得到,课余遊眺九龙山”。

作者——赵治邦 字鲤庭 民国三十六年五月。赵治邦是口头村乡绅曹效先(字丹忱)的小舅子,密云人,清末民初文人,《民国密云县志》编纂之一。诗中的“九龙山”,即圣泉寺光绪碑中的九龙山。

2.“林泉灵秀绕连环,高尚名贤住此间。杖履优游临圣地,读余散步九龙山”。

作者——傅琛: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傅琛,字葆忱,四季屯人。光绪丁酉拔贡。光绪二十六年京师大学堂法政优等毕业。清季官至吉林政法专门学校总办。民国二年至十八年,曾任吉林长春地方审判厅、吉林高等审判厅、直隶万全检察厅、山西高等审判厅、山西高等法院推事、庭长、检察长等职。有《法学通论》、《民法总则》、《财政学》、《各科讲义集册》存世。

傅琛诗文中不但也涉及了“九龙山”,而且介绍了刘庆堂所著“怀柔风土志中的昌平口头村之《桃源寺记》”。由此可见,清末民初时期,圣泉寺曾被习称“桃源寺”,与圣泉寺光绪碑相符。

3.刘庆堂:

《望九龙山·之一》“远望秋山满翠微,高低云岭对斜晖。遥知绝顶桃源寺,傍晚禅僧曳杖归”。

《望九龙山·之二》“山峰缭绕似蓬壶,几欲攀跻怯路迂。安得云林高画手,壁间绘作卧游图。”

民国赵鲤庭文稿

圣泉寺之名与斜井

现在口头村北的“观音禅寺”之名,已基本被“圣泉寺”取代。根据明清碑文可知,圣泉寺之称,源于清光绪碑文中“考稽古碑,见有昌平州东北圣泉山观音禅寺”之语。也就是说,因寺庙在“圣泉山”,寺以山名。

再由于碑文中还有圣泉山又名“九龙山”、以及“桃源”的记载,圣泉寺在旧诗文中又有了“桃园寺”之雅称。

由此可见,圣泉寺、桃源寺、圣泉山等名都与“圣泉”有关。但在明清早期庙碑或文人的诗文中都没有关于“圣泉”的解释。

直到清同光时期,再次重修庙,勒碑记事,才提到了“圣泉”之名:“口头村北九龙山后名曰桃源,北柏南松,堪称绝景,……由麓至顶,峰峦之高峻足有数寻。而其建有古井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无惑乎名为圣泉寺也。”

这就是说,九龙山后桃源之地有泉,可以围泉建井,有了水源保障既可建寺,因这里的井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而被誉为“圣泉”。所以,人们将观音禅寺冠以圣泉之名,就就没什么可疑惑了。

根据光绪碑文对“古井”即圣泉的记述,参照实际地貌。所谓圣泉寺斜井,原是以高台之下,紧贴台壁的一个水泉而建。

台地上建寺后,为汲取方便,将水泉围砌了贴壁井筒。因这眼地面水井,并非平地凿錾,又因台壁并非垂直,而稍外斜,其井筒也必显倾斜。所以,此井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斜井”。加之井筒曾孤悬在庙院边缘台坎,因型赋义,似乎水井飘然而来,随着岁月历久,也就渐渐有了“韦驮背井仓促安放成斜井”之神话。


相关文章